吴承恩是明代(1368年—1644年)著名文学家,约生活于16世纪(通常认为生于1504年或1506年,卒于1582年),以其神魔小说《西游记》闻名于世。

吴承恩与中国文学史的关系:

《西游记》的核心地位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将唐代玄奘取经的史实与民间传说、道教佛教思想融合,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经典形象。这部作品不仅成为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更对后世文学、影视、动漫等领域影响深远。

明代通俗文学的繁荣吴承恩所处的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市民文化兴起,白话小说蓬勃发展。他与同期作家(如《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共同推动了中国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转型,使文学更贴近大众。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西游记》以奇幻的想象、幽默的笔调和深刻的隐喻(如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新高度,与《牡丹亭》等作品共同体现了明代文学对人性与自由的探索。

文学史上的争议与确认由于古代小说常不署名,《西游记》作者曾长期存疑。经鲁迅、胡适等近代学者考证,才确认为吴承恩所作,这一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发展。

吴承恩及其作品标志着中国叙事文学从历史演义向虚构创作的成熟过渡,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